在疫情期间,我们可能都经历了一段与自我为伴的时光,身边或许没有太多亲朋好友陪伴,但因为精神充实,就不会感到寂寥;因为学会与自我独处,就能在孤独中从容坦然地做更好的自己。
什么是独处?
心理学家Larson把独处定义为个体意识与他人的意识分离,个体没有与他人进行信息或情感的交流的状态,即在心理和行为层面上与外界不存在任何关系的状态。认为独处分为两种:非自愿独处和积极独处。非自愿的独处,会给个体带来伤害,且常与强烈的寂寞感和痛苦有关;而积极独处能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并有益于心理健康(Larson RW,1990)。
积极独处是一种人格特征,个体在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的同时,也喜欢保留一些时间独处的行为倾向,是一种自主的积极选择。自主选择积极独处的人,往往拥有足够的自信和力量独自面对生活。
独处是个体成长的需要
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人之需要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所谓整合,就是把新的经验放到内在记忆中的某个恰当位置上。唯有经过这一整合的过程,外来的印象才能被自我所消化,自我也才能成为一个既独立又生长着的系统。所以,有无独处的能力,关系到一个人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内心世界,而这又会进而影响到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英国著名儿童精神分析大师温尼科特指出,独处的能力是个体情感发展成熟最为重要的标志之一,个体与其内在客体的关系及其对这种内在关系的信心,能够给个体带来生存的满足感,因此,个体才能在外部客体和刺激暂时缺失的情况下依然享受这种独处的状态。
独处是一种能力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几乎我们所有的痛苦,都是来自我们不善于在房间里独处。”有的人只有在沸腾的交往中才能辨认他的自我,有的人却只有在宁静的独处中才能辨认他的自我。拥有独处能力的人可以在孤独中安然处之,并且有着积极的心理情绪体验。
美国心理学家雪莉·特克特别强调。“当我们缺乏独处的能力时,我们联系别人仅仅是为了减少焦虑感或为了感觉自己还活着。这时候,我们不能真正地去欣赏别人,而是把别人当做消除我们脆弱的自我的备用零件。我们简单地认为只要和别人保持联系就不会孤单......如果我们不能够独处,我们会变得更加孤单。”
拥有独处能力的人,在独处的过程中,能把时间与精力纯粹地用在与自己的思想和/或感受相处上,使得他们能更坦诚地面对自己、了解自己。不仅如此,拥有独处能力的人在遇到危机或困难时,能够向内获得肯定。使得他们能够从所处的社会环境中跳脱出来,独立地思考和判断自己的处境,不会被他人绑架。
懂得利用独处时光的人,往往更容易有所收获,因为很多东西都需要靠独处去成就。读书和运动,这些永恒的增值方式,都是在独处中成为一个人前进的阶梯和捷径。独处就好似人生的留白。懂得给人生留白的人,他的人生画幅上不会因为过于拥挤而显得不堪,却会因从容不迫而显得游刃有余。那些珍视自己人生的人,从不缺少有价值的独处时光。
因此,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过好每一段独处的时光,不要把宝贵的独处过成最贫瘠的模样。
“一个民族,总要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学会与自己相处、享受与自己相处,是接近星空的有益尝试。我们与其在喧嚣中消耗光阴,不如借助与自己相处延伸生命、蓄积力量。”
——《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