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三助”帮我度过“隔离期”

发布时间:2020-03-10浏览次数:53

题记:这是一名心理咨询师的手记,记录了自己一家三口被“隔离”的14天。描述了特殊时期他们内心的心理变化,他们积极地应对策略,度过了一段充实的时光。这篇手记分享给宅家的我们,或许能给我们增添更多的力量。

——心理中心

 

2020122日,我们仨自驾从宁波回老家温州过年,也就在这一天,中国武汉封城,之后“疫情”蔓延,温州成了继武汉之后的浙江重灾区。担心疫情影响返程,尚未过完年,126日我们就打道回甬。

回到宁波后,我们自觉居家,除了扔垃圾,就基本不外出。黄sir回甬后继续上班, 129日中午黄sir回来说因为温州疫情严重,单位要求他居家隔离观察,满14天无恙后方可返回岗位。然后,他打电话给物业告知我们从温州返回的事实。社区卫生院医生上门来查问我们身体状况,后来社区工作人员就来给我们家门上贴了封条和提示牌,告知我们垃圾都不用下去扔了,放在门口即可,有人会来收。

被软隔离的前两天,我没啥感觉,依靠各种外送APP和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忙,基本解决“民以食为天”的问题。黄sir还勤快地打扫卫生,小妞躲进房间做她的寒假作业,我则网上办公之余负责一日三餐。但渐渐地,我感觉到自己在烦躁,特别是望着窗外夕阳无限好,而我却足不能出户,连到楼下小区内散个步的机会都没,一股莫名的烦躁感油然而生,怎么办?

1、第一步:自助。给自己一点时间,去感受这份烦躁,对着窗外的阳光、空气、绿树,深深深呼吸,接纳这份烦躁。“烦躁在提醒我要改变,”我想,“与其将时间精力耗在烦恼上,不如做些事情丰富居家生活”。首先想到瑜伽,微信上问了瑜伽教练舞韵瑜伽的背景音乐,下载“每日瑜伽”APP,跟着视频练习,每天30分钟左右。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在他的《谈动》一文中写到“愁生于郁,解愁的方法在泄;郁由于静止,求泄的方法在动。人性固然复杂,可是人是动物,基本性不外乎动”,运动是缓解烦躁情绪的最好方法。

除此外,看书学习,练字,看电影,偶尔也看着窗外让自己尽情地发呆,回忆前半生,丰富生活。为了给小妞树个自律的榜样,我尽量早睡早起,规律作息,结构化时间,将每天除了做饭吃饭睡觉之外的时间排个大概计划。

2、第二步:互助。朋友间互助,电话问候老同学,老朋友,平时没时间煲电话粥,这时可以放纵自己煲一煲,聊聊天,相互排解。一通电话下来,我发现朋友们也有类似的烦躁情况,而且,我们通电话后,彼此的烦躁的情绪都平静了些。写到这,不禁想起平常最通俗不过的一个人生道理,英国剧作家萧伯纳写道的“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一下,我们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就都有了两种思想,甚至更多”。朋友分享的事和观点给了我启发,让我觉得自己眼下的隔离真只是毛毛雨。想想那些逆风前行的勇士们,那些被要求到指定地点硬隔离的朋友,像我们这般软隔离在家的人再烦恼真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了。想起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曾经的学生,如今忙碌在抗疫前线,负重前行,让我满满感动,给他们点赞,给他们鼓励,感谢他们带给我的感动,偶然间我体会到因为感动,我的不安情绪也化解了很多,难道这就是心理学上说的“一种情绪可以替代另一种情绪”吗?

瞬间,我明白了电视上媒体上每天播放着的武汉抗疫英雄事迹的另一层深刻含义:帮助社会大众心理疗愈焦虑、担忧、不安等的负向情绪。助人可以使人快乐,我本是个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的老师,何不发挥下专长给有需要的学生排解下心中的烦躁呢?于是,我在工作QQ群里发了消息,给学生提供我的电话,将班级中湖北籍的学生建立个微信小群,每天打卡了解他们的状况,嘘寒问暖,送上远方的关注,让他们感受到我们大家彼此的牵挂,当学校有经济补助可以申请时,提醒他们填报,当情人节到来时,提醒他们寻一方信笺,执一支笔,给他(她)写一封久违的情书……

3、第三步:专助。寻找专家的帮助,我查看了一直关注的杨眉老师的新浪博客(杨眉心理学科普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yangmeixinlixue),阅读杨老师发的有关应对新冠病毒的理念,每次读杨老师的博文,总有种她写出了我的观念的感觉。“挺长的时间了,人们似乎都已忘记了生命对自己的意义,似乎只要有了事业,有了成功,就有了一切。而今天,新型冠状病毒让人们忆起了一个久违的道理:如果没有生命,哪里还有什么其它一切可谈?”

“情绪是人脑的高级功能,是人类生存适应的心理工具。由于它的存在,人类才不仅得以延续而且能够享受生活的美好。”有了专家的论证,我就更加坦然面对自己的各种情绪。此外,我还参加了网上“高校疫情心理援助热线培训”,将所学知识及时在班级群、心理委员工作群中分享,提醒同学们做好心理防护,对疫区的学生进行网上咨询,守护学生心理健康。当然,全国各地开通了很多心理热线,利用热线帮助自己调节也是个有效的做法。

自助、互助、专助,帮我顺利度过了14天隔离期。愿“三助”也能伴你过好宅家抗疫的日日夜夜。

 

本文作者:戴秋花,学校兼职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