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心调适:与不确定性共处

发布时间:2021-12-30浏览次数:50

这个12月,身在宁波的同学们深刻体会了一把“初闻不知圈中意,醒来已是圈中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们每个人严阵以待。

上个周末,镇海解封,是我们面对疫情的又一次胜利。

下个月,寒假放假,是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殷切期盼。

然而,期末的有序开展、寒假的计划安排,却始终萦绕疫情的无序和不确定,不免引起同学们关注、担心、害怕甚至焦虑:

回家前疫情会再来吗?路途上安不安全?

回到家会不会隔离?春节还能走亲访友吗?

回家后出现疫情怎么办?想要留校复习,疫情允许吗?

......

面对这些不确定性,不安、担忧、焦虑的感受都是很正常的。但同学们也可以有所选择,不自困于担忧和焦虑,而是换一种方式去思考和行动,去拥抱充满不确定性的寒假。

01

信息过滤——摒弃噪音和谣言

身处息息相关的不确定中,我们的认知需求会变得尤其强烈,倾向于寻求更多信息来帮助自己理解和应对现状——比如不断地刷微博、看新闻,想要以此来抵御不确定带来的焦虑。令人遗憾的是,这种做法可能适得其反产生信息过载,而心理学研究发现信息过载会引发更多的焦虑、并降低我们辨别真假信息的能力。

因此,我们有必要为自己建立信息“过滤器”,关注和获取官方权威发布的信息,摒弃谣言和假象,这样方能在不确定中获得安全感、做合适的假期安排。

02

穿越不确定——寻找确定之锚

海洋充满了不确定性,而锚的存在稳住了停靠在海边的船。

面对生活的不确定性,我们也需要抛下属于自己的“确定之锚”,避免在不确定的“海洋”中迷失。

同学们常说的生活中的“仪式感”、“小确幸”其实就能很好起到“确定之锚”的作用。不妨建立起一些适合自己的仪式,尽量操作简单、可重复:比如有节律的作息、纾解情绪的方式、自我奖励的小仪式等等。让它们成为我们的精神基础之源,更有力量和韧性地面对不确定性的沉浮。

03

情绪表达——卸掉压力和枷锁

面对不确定性,如果觉得很混乱,不知道自己怎么了,可以采取写作、画画和聊天的方式把这些不适用看得见的方式呈现出来。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人们将一些模糊的不适说//画出来之后,就会带来清晰和轻松的感觉,减轻不适,同时有利于问题的解决。通过这些外化感受的方式,一方面你清晰看到了自己的情绪,另一方面也获得了表达情绪后的轻松和平静,进而能更理智地思考和决策。


也可以用一些放松和稳定情绪的心理技术来帮助自己,推荐同学们使用蝴蝶拍技术。

蝴蝶拍技术,顾名思义,就是像蝴蝶一样,拍打着翅膀,好像我们在自己拥抱自己、安慰自己,可以促进使心理和躯体恢复和进入一种“稳定”的状态。从生理学的角度讲,这个练习,是对身体进行双侧刺激,促进信息加工,激活副交感神经,从而使我们的情绪稳定、获得安全感、愉悦感。这种技术操作简单,每次只需要5分钟。

可以扫描识别下方二维码,跟随视频进行练习。

04

拥抱未知——增加反脆弱能力

其实,不确定本身并不一定会引发不适感(比如不确定的盲盒带给我们的反而是刺激和惊喜),它会因每个人对不确定的感知和承受度不同而触发不同的反应——有的人喜欢确定、有控制感的生活,难以容忍失控,一旦出现意外打乱计划,受挫、焦虑或愤怒的感受就接踵而至;而有的人好奇生活中的际遇、容忍一定程度的失序和失控,在面对意外情况时能灵活应对、及时调整plan B,并且善于发现新的乐趣和体验(比如同样是因疫情待在学校,有的同学转而利用这段期间去探索学校的各个角落,发现不一样的美)。

后一种类型与杰出思想家塔勒布在《黑天鹅》和《反脆弱》两本书中对反脆弱能力的倡导不谋而合。塔勒布认为,长期的确定和稳定,反而会让我们失去抗击风险的能力;我们要在这个世界上愉快、有意义地生活,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学会拥抱不确定性。他在书中提到:

脆弱的事物喜欢一成不变的环境,而活的东西才喜欢波动性。

验证你是否活着的最好方法,就是验证你是否喜欢变化。”——塔勒布《反脆弱》

同学们,疫情之下继续坚持个人防护的同时,也别忘了给自己的心灵带上“反脆弱”的铠甲,在假期中学会与不确定性作伴,让自己更加灵活和坚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