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渴望拥抱的本能密码

发布时间:2022-12-09浏览次数:10

你是否一定要抱着玩偶才能入睡?

是否独处的时候渴望拥抱与抚摸?

是否喜欢毛茸茸的质感爱好吸狗吸猫?

是否喜欢挂在朋友/对象身上一直贴贴?

这样的喜好,或许全都来自于“皮肤饥渴”

……



 你这是馋TA的身子!




“皮肤饥渴”这个说法是上世纪年代初出现的。当时美国纽约市一名儿科医生为了挽救早产儿,要求所有的医护人员每天都要抱襁褓中的宝宝。之后心理学家米拉尔德将这种对皮肤触碰的依恋命名为“皮肤饥渴”。

图片

触觉触碰其实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当我们想要的触摸量和实际收到的存在差距时,就会感到皮肤饥渴。本质上,触摸本身也是一种语言,和说话一样,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种方式。通过触摸,不但能表达情感,也能满足自己的情感需要。比如情侣之间的拥抱、牵手、膝枕,都是对于触摸渴求的体现。

皮肤欲望得不到满足,有时就会出现,咬手指、咬嘴唇、托脸这样的举动。也有些人的皮肤饥渴会转移到物品身上——离开某一样常伴身侧的物品就会忐忑不安。他们一般排斥社交,不愿说话与交往,一心陪伴自己眷恋的物品。

图片

由此可见,若触摸欲望强烈,不仅自身心理会产生严重的不安全感,变得自卑、怯懦、欺软怕硬,甚至会因嫉妒他人能以获得爱抚而生发出不理智的报复行为,很难与他人建立稳定的关系。

有没有一种可能,

 “皮肤饥渴”与生俱来?

现代科学发现,在一块五分硬币大小的皮肤上,就有25米长的神经纤维和1000多个神经末梢。我们的身体本身都在诉说着对触觉的向往,对于肌肤触摸的饥渴不过只是潜藏在芸芸天性中的细微一点而已。就如同我们需要睡眠,需要进食。而皮肤进食的方式,就是抚爱和触摸。

图片

幼时常被双亲抚摸,能提升感知能力,在心理的健康发育方面也尤为重要——可以使成长中的儿童从心理上获得安全感,启迪对于爱的珍视与寻求,从而在与他人交往时能具备较高的亲和力。

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在一群刚出生的小猴子面前放上一个有奶喝的铁丝母猴模型,和一个没有奶喝的布偶母猴模型。虽然觅乳是小猴子的天性,但是除了喝奶以外的大部分时间他们都待在布偶模型身边,因为绒布温暖的触感满足了他们的需要。

图片

渴望肌肤之亲是我们的本能。在拥抱与接触过程中产生的催产素,会让人感到安全和愉悦;长期没有得到拥抱和抚摸就会产生孤独感。所以我们不必为自己对于触摸的渴求感到羞愧和困扰。



直面“肌肤饥渴”,它并不可怕!


皮肤饥渴和我们饿了吃饭,渴了喝水一样正常,有了这样的情感诉求,我们自然需要抒发的方式。

图片

普通朋友之间,我们能通过适当的肢体接触增进双方的感情。比如在朋友陷入emo时,除了口头的关心,也可以拍一拍他的背或肩;与他人分享喜悦时,可以握住对方的手。

对于熟识的密友,在表达情绪时可以采用拥抱,时长最好达到20秒,能够有效释放催产素。美国心理治疗师萨提亚提出:人一天至少要4个拥抱才能生存,8个拥抱才能维持生活,12个拥抱更能促进成长。

图片

陌生是我们对于肢体接触的一个极大障碍。当然与人相熟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不必心急。如果与人的肢体接触有困难,我们可以寻找相应的替代品。玩偶,抑或是小猫,小狗。这类柔软温暖的存在可以在一定限度上满足我们天性的需求。

图片

现在社会上“自由拥抱”也逐渐兴起,我们不妨借此来直面情感诉求的表达。同时,这也反应着当下年轻人对于皮肤接触的普遍匮乏,皮肤饥渴的现象在今日并不罕见。为了分享我们的喜悦与悲伤,为了奔赴这场重要的生命体验,请记得给身边的朋友一个大大的拥抱!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