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同时也是一年一度的光棍节,在钱包被掏空的加持下,能在校园里肆意撒狗粮的情侣此时更加令人眼红。冬天就要到了,那个能为你暖手的ta何时才能出现呢?这个疑问仿佛一道魔咒,久久萦绕于我们单身狗的心畔。
我们为什么想要脱单呢
阿德勒认为渴求爱的根本是畏惧孤独。孤独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意味着与社会的联系被割断,无法通过爱与社会联结,从而产生分离意识的焦虑,也是无法主动把握世界的无力。因此人们会急于想摆脱孤独的状态,逃出孤独的囚牢。
而在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中认为成年早期的阶段性任务便是获得亲密感,他认为这阶段的男女青年已具备能力并且有意愿去准备共同生活,但由于寻找配偶包含偶然性因素,所以个体也有害怕独身生活的孤独感。
能否获得亲密关系对个体能否满意的进入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怪不得还没有脱单的我们会不自主地着急。但请先别急,在斯滕伯格的爱情三元论中,完美的爱情不仅仅是激情、亲密或是承诺的某个单一维度,而是三者的统一与整合。所以,爱情不仅仅是浪漫、美好的代名词,爱更是一种能力,而在进入一段真正的亲密关系之前,我们都应该去培养这种爱与被爱的能力。
学习爱的能力、经营亲密关系
在文化观念快速变化与不确定的当下,我们期待着“白头偕老”“一生相伴”的浪漫,但又因为种种因素的影响,让部分人对“一生只爱一人”产生了怀疑。我们都渴望收获一段甜甜的恋爱,但当真正置入爱情,才发现诸如个体自由的被束缚,对方对自己情绪的不理解,亦或是时间无常下褪去的新鲜感。这些问题好似把把利刃,痛绞于我们的心坎。倘若发展成如此结局,我们都容易下意识的怪罪于“ta变了”,而实际上的原因或许是当代年轻人普遍缺少“爱的能力”。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表明,爱情不是一种只需投入身心的感情,而是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个性,以此形成的一种创造倾向,否则,一切爱的尝试都是会失败的。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不能谦恭、勇敢、真诚、自制地爱他人,就不可能得到满意的爱。
或许我们对“爱”的理解尚且还比较稚嫩,我们渴望心中那个ta的出现,希望ta能驱散我们心中的孤独,给予我们对亲密的满足。因此我们一味地渴望从他人那里摆脱孤独,而不是着眼于自己。于是出现了那些“互相性满足的爱”、“协作和逃避孤寂的爱”,而这些都不是我们眼中真正爱情的样子。
我们有时候太过于看重对象带给我们好处的能力,而非从自我思考自己对待爱情的能力。我们都想被给予,而不想付出。“我爱你因为我想得到你的爱”,这不是爱,而是自恋。而爱的能力强调的是“我爱你,与你无关”,这句话并非是鼓励做一个不明智的恋爱个体,而是想说明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其出发点是给予而并非接受,是出于对所爱之物的积极关心而并非控制欲,同时在爱别人的过程中也应该保持自己的本真,不否认自身的价值,不忘在爱的征程中与ta共勉。
翻开恋爱指南、真爱并不遥远
一、克服“自恋”心理
自恋是每个人都存在的本能心理,如上文所说的,一个不幸的事实是,部分人以为自己在爱对方,而实际上他只是在自恋。对对方的爱,往往是建立于自身的索取,而忽略了积极关心对方人格的能力。更有甚者,只在乎占有、支配对方,最近红遍网络的热词PUA往往也是在与 NPD(自恋型人格障碍)倾向的人恋爱过程中经常发生的。
减少自我意识和控制欲,学会尊重和让步,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学会自尊自爱,接纳自己的缺点和不完美,不要将对自己的怨恨不满发泄到别人身上,方是克服自恋的良药。
二、学会“觉察”对方
觉察对方,不要疲于对对方应付式的关心,而是主动踏入ta的世界,去体验共情ta的感受,和人的相爱是为了通过彼此更好的发掘自己,通过察觉对方消除幻觉,消除自身对他人存有的不合理歪曲印象,我认为伴侣更像是一种合作伙伴,在两性的互补与结合中获得创造力与新生。
三、能够“接纳”自己
“接纳”自己即自爱,并不是说对他人的爱与对自己的爱是互相排斥的。我们自己也是我们所应该感觉的对象。在所有爱他人的人身上,我们都能发现一种他们爱自己的态度,所以对自己的爱和理解与对他人的爱和理解是分不开且彼此联系的,人们对自己的生命、幸福、成长、自由的肯定来源于人们爱的能力:倘若一个人能够卓越成功的爱,他们肯定将爱自己作为前提,但倘若仅仅能爱其他人,他便根本不会爱。
爱情从来没有一个完美的标准答案,因为每个人表达爱的方式方法都不相同,但只要我们都拥有爱和被爱的强大能力,丘比特之箭一定会在某天降临,我想向大家分享关于“爱的能力”远远不止这些,但篇幅有限,本次就先聊到这里,如果对这些理论抱有兴趣可以去阅读弗洛姆的《爱的艺术》、罗兰米勒的《亲密关系》等书籍。在文章的最后你可能会觉得我是“标题党”,文章的内容和助我们脱单似乎并无联系,但我想说只要我们每个人在不急不燥地等待过程中,拥有着自爱、真诚的态度,提高爱与被爱的能力。未来的那个心动嘉宾一定拿着爱的号码牌在翘首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