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伯克威茨1978年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关于侵犯的武器效应理论。他认为,人的挫折并不直接导致侵犯,正如考试失败,并不一定会导致侵犯他人。挫折主要导致产生侵犯行为的情绪准备状态---愤怒。侵犯行为的发生,还要依赖情境侵犯线索的影响。与侵犯有关的刺激倾向于使侵犯行为得到增强。为了检验以上假设的合理性,他们精心设计了一个实验。伯克威茨先让实验助手故意制造挫折情境,激怒被试,然后,实验安排一个机会,让被试可以对激怒自己的假被试实施电击。
电击时有两种情境:一种是可以看到桌子上放着一只左轮手枪,一种是只看到一只羽毛球拍。
实验结果与研究者的假设是相符,即被激怒的被试看到手枪时,比看到羽毛球拍实施了更多的电击。手枪增强了人们侵犯的行为。后来,人们将武器增强侵犯行为的现象称为武器效应(weapon effect)。
这个实验告诉人们,社会暴力事件与环境中存在着刺激暴力事件的武器有关。正如伯克威茨所说的:枪支不仅仅使暴力成为可能,也刺激了暴力。手指抠动扳机,扳机也带动手指。 在这起惨案中,正是黄色木柄的榔头充当了增强侵犯行为的刺激。榔头恰恰在徐某愤怒的时候映入眼帘,增强了侵犯行为。家庭暴力事件在近几年迅速递增,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家庭将走向何处,亲情如何维系,给人留下了一个个沉重的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