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锦囊 | 从假期到校园,如何缓解自己的“适应落差”呢

发布时间:2025-11-09浏览次数:10


开学一月有余,新鲜感早已褪去,但你可能发现自己非但没有顺利“入轨”,反而像是陷入了沼泽地,一种“魂不守舍”的悬浮感让你疲惫不堪。

别担心,这不是你的错,也不是你意志力薄弱,而是你正处在一个非常普遍的心理“卡顿”期。让我们跳出“赶紧适应”的催促,用一种更具关怀和策略性的方式,来为自己进行一次“心理复位”。


图片
图片

一、诊断你的“卡顿”:为何半月后依旧失魂落魄?

图片

在给出方案前,我们得先理解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这并非只是虚无缥缈的感受,背后有坚实的心理学逻辑。

认知摩擦:你的大脑在过去半个月里,被迫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操作系统”间反复横跳——假期的即时满足模式开学的延迟满足模式。这种切换极其消耗心理能量,导致你感觉“脑雾”弥漫,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下降。

情绪负债:开学之初你可能压抑了自己真实的感受,告诉自己“挺一挺就过去了”。然而,被压抑的情绪不会消失,它们会累积成一笔“负债”,在半个月后以莫名的烦躁、低落和无力感等形式,向你索要“利息”。

然后你便会明白,此刻需要的不是更用力地“抽打”自己这匹疲惫的马,而是停下来,给它喂草、饮水,寻找新的方向。

图片

二、“清零”而非“追赶”——完成一次精神上的“断舍离”

图片

你现在最大的敌人,可能是盲目追赶的恐慌感。这种心态会让你不断内耗,陷入越急越错、越错越急的恶性循环。所以,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按下暂停键。

执行一次“思绪清空”:找一张白纸,或打开一个空白文档,用15分钟时间,把你脑子里所有让你焦虑、烦躁、有压力的事情,无论大小,尽量写下来。这个过程的意义在于将盘踞在你大脑里的“幽灵”实体化、客体化。当你看着它们时,你会发现,它们不再是模糊而巨大的恐惧,而是一些具体、可处理的问题。

宣布一次“自我赦免”:看着这清单,不必过于苛责自己。古人云“既往不咎”,请把这份宽容,首先用在自己身上(Neff, K. 2011)。

图片

三、“重建”而非“忍耐”——从最小行为单元开始

图片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心理状态的恢复同样需要耐心。指望一口气恢复到“满血状态”,那不现实。我们要做的,是找到一个最不令人抗拒的行为,来撬动整个正反馈的循环( Duhigg, C. 2012)。

找到你的“基石习惯”:别想着同时调整好你的一切。只选一件小到不可能失败的事,作为你重建秩序的起点(Deci E. L.& Ryan, R. M. 2000),它可以是:

每天睡前,离开屏幕放松下眼睛。

每天下楼,心无旁骛地散步10分钟。

每天起床,先喝一杯温水。

这并非一种教条般的重复行为,而是一种浅浅的心理暗示,告诉你自己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仍旧掌控在自己的手中。

图片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当你感觉自己走到了精疲力竭之时,不妨停下来,给自己一个歇息的时间。允许自己“卡顿”,温柔地对待自己,然后用最微小的、最具体的行动,一步步地,把自己从泥沼中重新领出来。

参考文献:

[1] Neff, K. (2011). Self-Compassion: The Proven Power of Being Kind to Yourself. William Morrow.

[2] Duhigg, C. (2012). The Power of Habit: Why We Do What We Do in Life and Business. Random House.

[3] Hayes, S. C., Strosahl, K. D., & Wilson, K. G. (2012).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The Process and Practice of Mindful Change (2nd ed.). Guilford Press.

[4] Deci, E. L., & Ryan, R. M. (2000). The What and Why of Goal Pursuits: Human Needs and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 Psychological Inquiry, 11(4), 227–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