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课已过半程,老师正总结着专业性的知识点,而逐步适应开学节奏的你打算以“满血”的状态开启新的学期。大家都期待着老师和高中一样划出这一节的重点,并给出讨论题的标准答案,但结果却得到“你们都对”这种模糊的回答。
其实,课上讨论出的观点没有对错之分,我们更应该学习的是一种多元的思考方式。可能会有同学疑惑,认同所有人的观点,取消了正确答案,这不就是“一碗水端平”么,这种模式真的会让学生有所收获吗?实际上,这恰恰是大学学习模式的精华所在。
一、大学的标准答案去哪了?
大学学习并不只局限于专业课,更重要的是教会我们思考的能力。美国耶鲁大学的前校长理查德莱文曾强调过,“本科教育的核心是培养批判性与独立思考的能力,而非单一的专业技能”。大学学习需要你探索出一条未知的路,你要学会独自在十字路口下做出自己的判断。所以,大学学习的路上并不是没有答案,而是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

(来自小红书:一粒尘埃)
二、培养多元化思维的“三部曲”
主动提出质疑,是我们培养多元化思维的第一步。“从来如此,便对么?”这是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的名句。很多时候,看到标准答案,我们会不假思索地抄写下来,可是这样会丧失了自己的思考,答案中提到的角度或许并不全面,我们要主动写下自己的想法。
不要局限于自己的专业知识,单一学科往往难以应对复杂的问题,跨专业的学习更可以打开我们的思维。学习理解其他的专业,是打开我们思维的第二步。比如,新闻学专业的同学不妨可以阅读关于社会学导论的资料,了解新闻问题产生的根源;计算机专业的同学同样可以看些人文学科作品,人文关怀也可以写进冰冷的代码中。这样,我们会拥有更广阔的思考,获得更多的思路选择。
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是我们走向成熟的多元化思维的最后一步。在课堂上表达的时候我们会感到紧张和不安,针对这样的焦虑情绪,为了帮助我们加强人际交往技能训练,我们可以采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和情景模拟等形式,增强与他人沟通的信心。所以在课堂中,分享和倾听都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李畅, 2025)。

(来自小红书:一粒尘埃)
对大学学习的不适应,在我们坦然接受“没有标准答案”的那一刻,便转化为了成长的契机。所谓的“标准答案”不过是给我们的思考带上了枷锁,而多元化思维才是寻找到答案的钥匙,而这把钥匙掌握在每一个初次踏入大学的你们手中。
参考文献:
[1] 李畅, 孙燕平. 大学新生焦虑抑郁分析及心理健康教育方案[J]. 山西青年, 2025, (15): 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