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不饿却总想吃东西,可能是情绪出了bug

发布时间:2022-05-11浏览次数:10

你的生活中是否常常有这样的时刻:

忽然觉得嘴巴空空,不停地往嘴里塞各种零食,虽然刚刚才饱餐了一顿;

点了一桌远超自己饭量的食物,却觉得食欲没有被满足,即使已经吃到撑;

夜深人静的时候,忽然迫切地想要吃某种事物,尽管并不感到饥饿;

一旦开始吃东西,就完全停不下来,即便早已吃饱……

这一切,或许是情绪惹的祸。


1.认识“情绪性进食”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告诉我们,吃饱穿暖是人类生存最基础的需要,但许多时候,仅仅是“吃饱”并不能抑制我们进食的欲望。促使我们进食的不只有饥饿,还有各种各样的情绪。心理学上把这种并非生理性饥饿主导,而是由情绪导致的进食行为称为“情绪性进食”。

情绪性进食(Emotional eating)源于Bruch的研究,他认为情绪性进食者(Emotional eater)不能正确区分饥饿与其他不适信号,在紧张或感觉不适时会选择过度进食。尽管各种情绪都可能促使我们在并不饥饿的情况下进食,但相对于中性情绪或积极情绪,个体在负性情绪下会产生更多的进食。

在现代高节奏的社会生活中,生活、学业、感情的困扰接踵而至,我们在各种压力的夹击中艰难求生。在难得的休息时间,炸鸡零食配上轻松有趣的短视频,已经逐渐成为不少人的解压方式。偶尔如此的确可以让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得以喘息片刻,享受生活的安逸。然而长期持续地用这种方式应对压力也会引发种种问题。


2.过度“情绪性进食”让身心更“愁”

身体健康首当其冲。当我们把进食当作应对负面情绪的方式,便会不可避免地过度饮食。暴食本身就会引起胃肠道、内分泌、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的紊乱。而长期大量进食,热量超标,肥胖、高血脂、脂肪肝等慢性病都可能找上门。这些问题或许暂时对我们年轻健康的身体造不成太大的威胁,但身体的发胖却不可避免,导致自信心的下降。

同时,过度放任情绪性进食引起的心理问题也不容忽视。大量进食引发的身体不适会进而影响到情绪,让我们感觉到压抑、难受,甚至因为感受到无法掌控自己生活而感到自责、愧疚。而这些自责和愧疚又会进一步促进进食,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最终陷入越吃越多,情绪却越来越低落的怪圈


3.两招击退 “情绪性进食”

事实上,过度地情绪性进食来缓解压力的运行机制和通过抽烟、喝酒缓解压力的本质是相同的,都是一种隐性的成瘾行为。大脑在某次应对负性情绪时“尝过了甜头”,于是在之后相似的情境出现时,大脑便会催促身体进行同样的举动,希望获得同样的美好结果。然而当这种行为本身便会对我们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的时候,大脑认为的可以带来的快乐便会被更大的痛苦抵消,形成一种“越痛苦便越想去做,越做却越痛苦”的循环。而摆脱这种循环的方法其实很简单。


首先,我们要了解并要接纳它。当我们认识到这种恶性循环实质上不过是大脑应对负性情绪的一种机制的时候,便不会因为自己的表现而过分自责,从而导致这种恶性循环进一步强化。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发展一些更加积极、健康的缓解压力方式来转移对它的依赖。陷入这种恶性循环的根本原因是我们需要一种缓解压力的方式。那么比起抽烟、酗酒、暴食这种危害身体健康的方式,何不去发展一些更加积极健康的方式来缓解压力呢?健康的爱好诸如运动、音乐、美术等不仅可以帮助我们释放压力,还能够帮助我们提高自信心,拥抱更加美好的生活。

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生活在美食大国,连彼此问候都是“吃了么”的我们,食物对我们的作用不仅仅是饱腹,更是一种无法取代的意义。那是饥饿时一碗香喷喷的米饭带来的满足,是寒冷时一杯热乎乎的奶茶送来的温暖。情绪性进食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因为过度的情绪性进食而忘记了进食本身的意义。

今天你吃了吗?愿每一次进食给你带来的都是满足与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