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从电影《浪潮》看社会心理与青少年成长

发布时间:2015-05-31浏览次数:104

    德国小说家托德·斯特拉是一位喜欢将儿童题材和现代社会制度的思考联系起来的作家。《浪潮》就是根据他的同名作品改编而成的。《浪潮》选材于美国的一个真实事件——一场有关集体归属感的群体运动。一般,群众运动被认为能够“治疗那些严重的失意者,不在于提供一种绝对的真理,或是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而在于能让他们摆脱了无能的自我”。而这也是群体运动是极权主义化的起源——它具有的巨大吸引力正是群体运动会给社会带来的最大杀伤力。极权运动是一种极端正常的社会影响。在社会影响的过程中,一个人的行为可以影响、改变另一个人关于某件事情的行为、感受和思想,那么一个集权领袖影响的必然会辐射到一整个群体中。

浪潮》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群生活低迷、没有生活目标的青少年,在一次“政治活动周”的活动上由于选了“独裁统治”课,而结识了老师文格尔。在课堂上,文格尔提出“德国纳粹能否卷土重来?”的问题。同学们纷纷表示这是不可能的。于是,为了让同学们体验组织的力量,一场以“纪律铸造力量”、“团结铸造力量”和“行动铸造力量”为口号的为期一周的教学实验正式开始了。

文格尔先生以严格的纪律要求他们——上课要穿统一的衬衫以到达同学间的平等统一关系;回答问题要先举手,回答时要大声,挺直站立;班级所拥有的组织名称叫做“浪潮”,因此课前要在胸前划一个波浪来互相问好。在短短的两三天内,这个组织的影响力在学校内不断扩大,从最初的几十人发展到两百人。但是,班级里一个叫卡萝的女生,由于追求张扬的个性与自我价值,一直无法融入这个“浪潮”。而其他年轻人都引以为豪。他们互相帮助,团结统一,每个人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为“浪潮”奉献自己的最大的热情。在“浪潮”成立的第三天晚上,他们就出发去城市宣传这个组织,以扩大“浪潮”在校外的影响力。这群热血青年穿着黑色衣服、蒙着面罩,在城市里的每一个角落留下“浪潮”的“足迹”。甚至有个叫蒂姆的成员,因在一栋正在施工的大楼贴上“浪潮”的标签差点丢掉性命,而他却引以为豪。他们的行为已经接近黑社会群体的作为了,只是他们平时白色的衬衫掩盖掉了组织这潜在的一面。让人无法理解的是,文格尔先生竟然还帮这群年轻人隐瞒,包容这种疯狂的行为,而完全没有考虑到事情的严重性。

此时,“浪潮”正在一步一步走向极权主义。文格尔的夫人发现事情若继续发展后果将不堪设想,但是文格尔没有听劝。将事情推向高潮的是在第五天的水上球赛,由于双方打球发生了摩擦,卡萝又推波助澜地派发反对“浪潮”的传单下,比赛不欢而散。这一天,组织成员马尔科在女友卡萝的劝说下,终于醒悟——“浪潮”发展已经失控了。这晚他找到了文格尔,并进行了一场严肃而深刻的谈话。第六天,所有“浪潮”的成员聚集在一起,期待着他们的领导者正式宣布“浪潮”的成立。而马尔科当时却站出来反对这个组织,很多跟马尔科很好的成员就把他抬到讲台上,并想要攻击他。这正是一个组织中无形的力量,它让人变得冷酷了。文格尔先生就是要使大家看清楚当今时代“法西斯纳粹”可以卷土重来。他宣布“浪潮”只是个实验,这个组织在今天正式解散。无法接受这个事实的蒂姆杀害了一个成员后自杀了。最后,文格尔老师也被警察抓走了。最后的画面,他震惊地看向前方,好像不知道失态会严重至此……

影片中有这么一句话,是一个青少年对他的朋友们说的,“现在颓废,都不知道往哪个方向颓废”。这群年轻人正是当代青少年在面临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的自我价值体现的缩影。这个世界变化太快,迷失自我太容易了。

“从众、服从、互惠和承诺”正是社会心理的直接影响力。从众,即与“众人保持意见一致”。这将提升或保持个人的被接纳性,是规范性影响。一个团体,从众很容易引发大的社会事件,就像1986年的菲律宾人采用和平抗议的方式推翻马科斯政府所引起的灾难一样。服从是一种权威下的行为。它来自于信息压力和规范压力等所综合形成的压力感。严格的纪律要求每一个成员必须服从——电影中文格尔先生在服装、问候手势以及上课纪律上就是这样安排的。

    其实“德国纳粹卷入重来”的问题在近代也发生过。只是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出来罢了。20世纪的70年代文鲜明统一组织了一个极端的邪教教派。它在大学校园和城市中心积极招募年轻成员,年轻人在“天堂的欺骗”中被洗脑后就加入该组织并很难脱离这个组织。从正常的心理学过程来理解这种导致宗教皈依戏剧化和大规模化的社会性技巧,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大多数受到教化的年轻人都有一种被疏离感和孤独感,或是对自己的未来感到焦虑不安。正如《浪潮》中的蒂姆就是这样的典型代表人物。他从小家庭就不和睦,一直感到无所依靠,只有“浪潮”带给他归属感和他人的尊重。这也是当他知道“浪潮”必须解散后,无奈自杀的缘故。其次,这些招募手段或者说是宣传手段的数量和多样性也有利于产生这种极端影响的效应。他们用一些让人感到很舒服的沟通方式把人招募进去后,就把他们的组织观念灌输给新招募来的人,让他们不知不觉参与这个组织,没有一点强迫感,但是却再也退不出这个组织了!。

另一个重大事件是与德国纳粹相比毫不逊色的事件。吉米·琼斯,一个具有超凡魅力的基督教牧师,制造的一起使913人死亡的事件。希特勒使用的正是与吉米相同的说服技巧和强有力的情绪化情境操纵来宣传大规模屠杀和自杀行动。

极端主义不会消失,青少年如何在这种残酷现实下健康成长?需要家长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陪伴孩子,让他们不再感到孤寂与冷落;当然社会和学校的正确教育对引导孩子们健康成长也很重要。给予青少年们关爱与温暖,至少这样他们会体会到自身价值和归属感。与此同时,青少年也要确立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以一个理智选择的头脑和一颗知足常乐的心去对待这个世界。

 

 

来源:心理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