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环境所作的改变,我们称之为文化。我们的文化是心灵为其肉体所激发的一切运动的结果。心灵给我们的工作以启发,指导并帮助我们肉体的发展。最后我们会发现:在人类的各种表情中,心灵的决断无处不在。但是,如果心灵高估自己的重要性,这决不可取。我们如果要克服困难,身体就必须健康。因此,心灵致力于控制环境,以保护肉体,不受疾病、死亡、损伤、意外及各种功能损害的威胁,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发展自己感受苦与乐的能力、想象力以及认清环境优劣的能力。
情绪为肉体面对情境提供一种具体反应。幻想和自居作用(identification)都是预见未来的途径。不仅如此,它们还能激起有关情感,而肉体就会依据这种情感采取行动。这样,一个人的情绪形成于他赋予生命的意义以及他为自己决定的奋斗目标。在很大程度上,情绪虽然能操纵肉体,它们并不依赖肉体。它们往往主要是依赖个人的目标及其生活方式。
显而易见,个人的生活方式并非控制其行为举止的唯一因素。缺少其他辅助力量,一个人的态度不会导致其行动。它们必须得到情绪的增援,才能产生行动。个体心理学的新观点就是我们观察到:情绪绝不会与生活方式背道而弛。只要目标确立,情绪就会自我调节以实现这一目标。因此,我们所讨论的已不属于生理学或生物学的范畴了。情绪的产生不能用化学理论进行解释,也不能用化学检验加以预测。在个体心理学中我们必须首先假设存在生理过程,但我们更对心理目标感兴趣。例如,我们并不十分关注焦虑对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影响,但非常关心焦虑的意图及目标。
依照这种研究方法,焦虑并不来自对性欲的压抑,也不是难产的后果,这些解释都太离谱。我们知道,如果小孩习惯于被母亲陪同、帮助,受到她的支持,他可能会发现表现得焦虑不安——不管原因何在——是控制她的有效途径。我们也不仅仅满足于对愤怒的生理描述。经验告诉我们,愤怒是一种用以控制人或情况的工具。我们也承认,一切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都是先天而成,但我们却应当注意在努力实现最终目标中,这些先天之物所起的作用。这就是心理学的唯一正确的研究方法。
在每个人的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到:感情依照对实现个人目标最为重要的方向和程度成长、发展。他的焦虑与勇气、欢乐与悲伤,都与他的生活方式相吻合,与他们相关的力量和优势、也与我们的期望相一致。如果一个人通过悲哀来实现他的优越目标,他决不会为自己实现目标而感到愉悦和满足。只有在痛苦万分的时候,他才会感到幸福!我们还注意到:感情可随意来去。一个患恐惧症的病人,当她在家里或控制他人时,她的焦虑感便会随之消失。每个神经症患者都避开生命中任何他们觉得自己无法控制的部分。
如生活方式一样,情感也是固定不变的。例如,懦夫总是懦夫,不管他面对弱者是如何傲慢,受人保护时又是如何勇敢。他给门上三重锁,养上看家狗,装上防盗铃来保护自己,但仍坚称自己如猛虎一样勇敢。无人能证实他的焦虑感,但他不厌其烦地来保护自己,这就足以暴露其性格中的懦弱。
性与爱这两者也能提供类似的证据。当一个人心中有对性的目标时,他对性的情感就会产生。他把注意力集中在关于性的目标上,尽力排除与此冲突、不相容的趣味,因此能够激发适当的情感和功能。如果缺乏这些情感和功能(例如阳萎、早泄、性欲倒错和性冷淡),很明显就是他不愿放弃那些不合时宜的趣味所导致的。这些反常都是由错误的优越目标和生活方式所引起的。在这类病例中,我们往往发现:他们总是倾向于期望得到伴侣的体贴而自己不体贴他人,他们缺乏社会感,缺乏勇气和乐观精神。
书 名:《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
作 者:阿德勒(1870-1937)奥地利心理学家,与弗洛伊德并驾齐驱的心理学大师,以“自卑情结”为核心的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倡导者和领袖,并修正了弗洛伊德泛性论的精神分析观。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代表作有《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又译名《自卑与超越》)、《儿童教育心理学》、《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等。
来源: CPPA幸福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