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下午,由张河老师带领展开的团体活动正念训练的第一期——“穿越自动导航,重拾投入当下的力量”在钱湖校区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中心顺利开展,取得了圆满成功。
1
阐明注意事项,签订团体契约
在张老师做了简单的自我介绍后,团体正念训练开始前,老师向参加此次正念训练的同学们阐述了一些活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并签订了团体契约。
2
正确认识正念,了解应用范围
通过张老师的介绍,团体成员对“正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正念,来自于有目的的、当下的、非评判的注意所带来的觉察,它源自于佛教冥想,但发展到今天已经去除了宗教色彩,成为了方法具有操作性的适宜所有人的练习,长期的正念练习可以有效的辅助抑郁、焦虑、物质滥用、注意力缺陷、躯体疼痛等障碍的治疗。
同时,张老师也介绍了将正念练习融入到生活中可以给我们带来的一些诸多好处,例如“缓解压力,减轻症状(焦虑、抑郁、失眠、神经性疼痛),提升专注力,增强心理韧性,提高自控能力,增加自我效能感,增加安全感、减轻孤独感,提升大脑神经可塑性”等等。
3
探寻练习动机,分析负面情绪
在张老师的带领下团体成员探寻自己想要改善情绪的动机,并按照张老师提供的思路分享各自改变的动机。同时,团体成员也分享了自己生活中一些困扰,张老师对这些问题逐一进行剖析,帮助同学们了解影响这些情绪的因素。
4
了解正念态度,改变生活模式
张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正念的七个基本态度:
接纳:指的是看见并接受事物本来面目,允许不舒服存在,完全与当下的身心不舒服共处。也接纳自己无法接纳当下的不舒服,不因“无法接纳不舒服”而自我批评。
初心:指的是用“第一次接触”这样的心态观察、体验不舒服。不被过去的恐惧记忆所影响。也接纳自己无法用初心对待不舒服,不因“无法用初心面对不舒服”而自我批评。
放下:指的是放下心中抗拒或排斥的倾向,尽量让各种内在负面情绪和想法和不舒服身体感觉如其所是地呈现。也接纳自己“现在无法放下”,不因“无法放下抗拒”而自我批评。
不强求/无为:指的是不努力去除身心的不舒服。因为它是已经发生的压力反应,已经过去了,不强求就不会再加重。不强求的态度即是在提醒我们,很多事物是超越我们单独的掌控的,我们并不总是能决定每一件事情发展的方向。也接纳自己的“强求、抗拒”,不因“强求、抗拒”而自我批评。
信任:指的是信任自己和信任自己感觉的态度,学习倾听与信任自己,相信自己的身体有足够的复原力。
耐心:指的是单纯地对每个瞬间全然开放,明白事物只能如蝴蝶般,依其自身的速度开展与呈现,知道任何事情不会一成不变,包括当下身体情绪不舒服的体验也会变化,不会一直停留。
非评价:以一种客观的、不偏不倚、不加掩饰的态度观察当下的情绪、想法和身体的感觉,而不是带着有色眼镜或心中的向往来扭曲事实。当发现自己在评价时,不需要阻止它,只需要尽可能地觉察正在发生的一切,包括我们所采取的各种惯性反应,也接纳自己的评价,并不再因为评价而自责。
5
进行正念训练,分享训练感受
正念训练1:正念觉察呼吸感受训练
团体成员在张老师的带领下将注意力逐一放在鼻腔——胸腔——腹部三个锚点,同时会跟着指导语留意脑海中的想法。呼吸训练结束后各个团体成员分享了自己在此次呼吸训练中的感受:
* “感受到能够清晰地捕捉到自己的想法”
* “很平和,刚才自己的注意力很集中”
* “留意到自己脑海里冒出来的想法,而且在平时生活里我好像也经常会有类似想法”
* “非常放松 ”
正念训练2:正念饮食训练
老师首先给每个成员分发了两粒葡萄干,随即开始带领大家进行正念饮食的训练:张老师指引着同学们调动身体的感官,“沉浸式”吃掉两粒葡萄干;随后,团体成员们分别将自己此次正念饮食的感受互相分享。
6
总结
张老师向同学们分析正念练习是如何起作用的:正念练习首先是通过自然的有规律的呼吸来增加自身的安全感,降低杏仁核的兴奋度,通过对于此时此刻的觉察识别个人内在的、自动的思维模式,从而再通过认知重评等技术来调整情绪困境。
在活动的最后,张老师告诉我们,正念练习是不分时间、不论场合的,正念练习可以随时随地去进行。我们可以正念散步、正念吃苹果、正念打扫卫生……在我们正念去做某件事的一刻就会有瞬间的力量投入到当下,重拾投入当下的力量。
让我们回到现在吧,一个正念的例子,就是此时此刻,你体会到了这一刻在这个空间中发生了什么,此刻的觉知就是正念,带着“它”走出这个门,走出这次活动,继续体验每一刻的生命。
参考资料
胡君梅(译)(2003)。正念疗愈力:八周找回平静、自信与智慧的自己(原作者:Jon Kabat-Zi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