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这样说,是我哪里做错了嘛?
TA这个眼神,是我今天穿的不得体嘛?
TA这个反应,是我哪里不好嘛?
家人们谁懂啊!表面风平浪静,实际内心戏已经持续演出好长时间了!愧疚、恐慌等情绪不断上演,饱受精神折磨,陷入自我怀疑的漩涡。
或许,我们正在“精神内耗”……
精神内耗主要指人在进行自我控制时,两个理念不同、观点不同的“小人”,相互争吵、相互拉扯、彼此冲撞,导致心理资源被过度消耗而出现的精神倦怠(王乐乐、李伟,2023)。随之而来,内心挣扎、决策困难、集中力缺失、自我怀疑、否定自我、心情低落、内心对立等奇怪的症状便会出现了……
一、精神内耗从何而来?
01
小事化大
消极思维模式,做事情,总是往最坏的一面去想;思维放大化,从对事的评价扩展至对人的评价。比如很多小伙伴在大三大四参加了实习,工作中错了一点事情,就开始想象领导对自己的评价,在不断的纠结中给自己打上“做事不仔细”的标签。
02
习惯比较
“别人家的孩子”,这个永远屹立不倒的完美人设常出现在家人亲戚口中,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总是拿别人的优秀和自己的短板做盲目的比较,会让自己深陷自卑的囹圄。
03
苛刻对待自我
理想主义、完美主义?“做事,要做就要做到最好。”这句经常从父母、老师嘴里脱口而出的话,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也忽视了我们付出的努力,只以结果论好坏。
你是不是经常陷入以上三种状态?这样想想,精神内耗的原因是未正确认识自我,不客观评价自我。
二、追根溯源打破内耗的循环
发现了吗,精神内耗的底层逻辑离不开“得到肯定”。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在自我概念形成之后,我们都需要被关怀和被尊重的体验(卡尔·兰塞姆·罗杰斯,2015)。但价值条件化后的关怀和尊重的获得往往取决于我们的行为能否满足别人的期待,这往往就是问题的关键。过度地渴望满足他人的期待,让自己“揠苗助长”式的长高给我们带来了负面情绪。
人们往往会倒转“为满足自我——获得他人肯定”“为获得他人肯定——满足自我”之间的因果关系,走上“精神内耗——变得听话——更加内耗——更加听话”的独木桥。
三、行动:战胜精神内耗的关键
看到这里,你可能对“精神内耗”的看法有所转变。光思想转变还不够,行动才能解决问题。要明确,人是为自己而活的,并非为他人期待而活;要学会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对于无关紧要的事,不争对错;对于无法改变的事,不去纠结;坚定自己的想法,不随波逐流。
20世纪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21世纪的我们也要致力将自己变成冲破压力的迷雾、以稳定的精神状态领先于其他人的反内耗者。要坚信“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期待下次打开推文的,是一个澄澈又快乐的你。
参考文献
[1](美国)卡尔·兰塞姆·罗杰斯著,石孟磊等译;《论人的成长》;世界图书北京出版公司,2015.01
[2]王乐乐,李伟. 纠结与治愈:青年精神内耗的表征、根源与应对 [J]. 中国青年研究, 2023, (03): 40-47. DOI:10.19633/j.cnki.11- 2579/d.2023.0053